在中國,由于中國人很早就定居的農業生產環境,使得先民以自己的生活環境來認識和馴養動物,以供它們生活之需。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中國的動物雕塑也大量出現,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到祭祀時使用的禮器,下到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動物雕塑都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流露出恰當的情感與對生活的期望。而與此同時,西方的動物雕塑也由神獸同形步入了人的生活世界。綜觀中外動物雕塑的變遷,其發展的脈絡明顯表現出盛到衰的趨勢。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動物雕塑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都不同程度下降了,這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成反方向發展。究其原因,除了動物雕塑在雕塑史上的地位不高而使得絕大多數雕塑家很少從事動物雕塑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憑借智慧增強了自然生存的能力,大大擴展了自身的生存空間,對一些動物的“神秘”力量有了科學的認識,從而由原來的崇拜轉化為駕馭和利用,進而開始關注自身以自我為中心。

不銹鋼鐵藝鏤空梅花鹿雕塑
科技的發展和人口的膨脹使得動物遠離了人類,生態的破壞又讓動物種類急劇減少,還有一部分動物種類正在瀕臨滅絕,今天的人們要見到野生動物只能在電視上見了。要么就上動物園看失去了野性的動物。自然生態策略需要動物雕塑,自然生態策略對動物雕塑的需要在于它能呼喚人們的“仁愛”意識?!叭蕫邸笔呛椭C社會所倡導的理念。通過動物雕塑來提倡愛護和保護動物是生態策略不可忽視的教育形式。動物雕塑充分傳達“仁愛”的媒介,它能直接把動物形象感化或擬人化,讓人的心靈能親近動物,觸摸動物,建立人和動物溝通的橋梁,從而呼喚尊重動物的生存權,倡導保護動物的生命及其生存環境。
